工作动态

当前位置: 首 页 > 工作动态 > 正文
  • 润己泽人,为国育英才
  • 来源: 更新时间:2022-10-09 11:10:13 点击数:次 字体:【
  •     江西科技师范大学关工委组织青年学生走近“五老”,听老一辈讲述“读懂中国,我的教育故事”。学生谢梦雨对“五老”代表龚家林教授进行了专访。

     

     “国家的希望在教育,教育的希望在教师,我们应当主动为国家分忧,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高考后的龚家林在得知当时国家教育系统青黄不接、师资力量尤为紧缺后,怀揣着为国分忧的理想抱负,毅然决然地选择了当时鲜有人选择的路——教师,使得个人的命运和国家需要形成了交汇点,并与教师这个岗位结下了一生的缘分。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自从走上了教师这条路,龚家林便一直全身心地投入,不断给自己充电。从当初的汉语言文学到后来的法学,从教这些年间他不断充实自己的知识体系,通过了国家律师资格考试,最终成为了法学院的一名教授。他表示,“在学校里学习的知识只是人生中的一小部分,如果想把教书育人的工作做好,就需要不断学习。”为了使得自己的法学课堂内容更加丰富生动,他将自己所接触过的案例搬上讲台,大大缩短了法学课堂和社会实践的距离,得到了学生和学校的认同。在任职期间,凭借出色的工作能力和态度多次获得“先进个人”、“优秀教师”、“师德标兵”等荣誉称号,被省教育厅授予“身边的张丽莉”式的先进人物。与此同时,他深刻地认识到自己身份的特殊性,迫切希望将自己的办案经验传授给自己的学生。因此,他沉下心将工作中的经验和干货不断收集、凝练,汇编成了我校法学院第一部法学专业教材——《律师办案技巧训练教程》,填补了我国高教行业针对法学实践教学方面的空白。对此,龚家林谈到:“之所以将这些来自司法实践第一线的经验毫无保留地传授给我可爱的学生,是希望他们今后无论从事哪方面的法律工作,都能从我的这些案例中得到启发。”

     “对于教育工作和学生,我只有两个字——热爱!”一辈子兢兢业业在教育领域耕耘,龚家林对教育的忠诚和热爱和对学生深切的情谊,绝不是一句挂在口头的空谈。据了解,他曾患上一种难以治愈的血液病。即便如此,他仍要求学院分配教学任务,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论文。“只有把自己的困难抛在九霄云外、不计个人得失,才能真正地为教育事业做点事情。”对教师来说,想把学生培养成什么样的人,自己就应该成为什么样的人。当时学校新生对于专业学习的思想不稳定,产生畏难情绪。龚家林在得知这个消息后,决定给新生们讲一堂主题为“永不放弃”的讲座,给他们打打气、坚定迎难而上的信心。当时由于治疗药物的缘故,他处于双目失明的状态,只得在妻子的搀扶来到学校。虽然无法看见台下学生的面孔,但他仍然完成了一场令人震撼的讲座,“可以说,我的人生旅途充满着奋斗,同时也充满着奋斗后的成功。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可能平平淡淡,不能因为害怕困难就放弃自己的学业。”最后,他与学生共同朗诵高尔基的诗歌《海燕》,在师生产生的强烈共鸣中,一同重振迎难而上的信心和魄力。最终,在积极治疗后,他也奇迹般地复明,重新站上了他所热爱的讲台。

      现如今,我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面对着更加复杂的国际形势和更加广阔的发展前景。龚家林认为,在这个需要搏击、不断进步的时代,作为一所师范院校应当为国家培养和输送能够勇敢面对时代变化、顺应时代新需要的后备力量。对此,他对新一代的年轻朋友们提出几点建议和要求。首先,加强自身的学习。在他看来,大学里面的学习不应当局限于课堂里的专业知识,可以更多地放眼于社会,要明确我们的国家如今在面对怎样的转折、面对怎样的世界环境、往何处发展。这样才能做到心中有数,切忌鼠目寸光、做井底之蛙。“尤其是即将走上教育行业的青年朋友,既然选择了教育,就不能选择安逸。教师要传授时代最新的知识和理念,这样才算完成了历史使命。”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一天不学习就会落后于时代的步伐,持续的学习才能在整个国家的进步中做到不掉队。最后,龚家林强调并呼吁新一代的青年们注意身体,以更饱满的精神、更强健的体魄去面对接下来的人生之路。

      如今正值我校建校七十周年,在这个特殊的时间节点,龚家林回顾自己的教育生涯,同时也是在回顾学校的发展历程。任教期间,他作为亲历者和实践者,见证着学校日新月异的进步,同时也对学校广阔的发展前景充满着期待。“一个人遇到好老师是人生的幸运,一个学校拥有好老师是学校的光荣,一个民族源源不断涌现出一批又一批好老师则是民族的希望。”虽然双鬓已经悄然冒出白发,但龚家林仍心系教育,密切关注国家和学校的教育发展。他的教育果实和精神将会在科师大不断传承,播撒下无数种子,孕育一代又一代的梦想和希望。